在<贞观长歌>中,刺史赵士达为了谋取"京兆尹"一职,行贿太子,上跳下窜。那么京兆尹一职是何角色呢?
经过研究之后,我们知道它相当于京城的市长的副职。在唐朝,长安和洛阳设府,其他地方高州。府的最高长官是牧,主要由亲王之类皇帝自家人挂职,实际上是由 尹来管理,因此我们推定其相当于京城直辖市的副职。之前,赵士达任的是州的长官,可以理解为现在的省长,当时叫刺史。为什么要由一个地方正职花那么大本钱 调到京城的副职呢?原因很简单,京兆尹的品阶是从三品,要比刺史从四品的品阶高。
这引起我们一个问题,怎么京城的副市级还要比地方的正省级还要高呢?按照我们常理,副市相当于正省也就可以了,又怎么会高呢?
带着这个问题,我搜了一下唐朝的品阶图,真是非常多。基本特点是,官阶相同,品阶不一定相同。官阶不同,品阶也可能相同。相同品阶的职中,也有先后。也就是,两者相互联系,又各有独立性。
相互联系指的是肯定官越大品越高,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什么叫官大,就是在组织的层级中越高,也就是官越大。譬如,副总经理肯定比部门经理官要大。我们又知 道,工会主席相当于副总级,市场副总、人力资源副总、财务副总,在我们现在的理解中都属于副总级,尽管排名有先后,我们还是习惯地认为其官相同。
在唐朝,感觉中的官大小相同,但品却不一定相同,就象现在同为副总经理,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级别的工资。这就有点奇怪,我们现在搞岗位评估推行这么多年,还是有人会问:“都是科级,凭任什么他比我岗位级别要高?”难道唐朝也搞了岗位评估吗?
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一台五监十寺,三省六部一台相当于政务系统,五监十寺相当于事务系统。政务系统中,三省是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。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。
我最初的感觉是省的品阶应该差不多,但查了一下之后,发现不是那么回事。中书省的正职中书令为正第三品、副职中书侍郎也是正第三品;门下省的正职是门下侍 中,为正第三品,副职门下侍郎也是正第三品。尚书省正职为尚书令,因李世民曾任过,后来一般空缺不谈,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却是从第二品,却比三省六部中的中 书省、门下省的正职要高。为什么呢?我们可能会自然的说到,那当然了,尚书省要多大呢,管那么多事,能不高吗?
以上说的是政务系统的,事务系统的五监十寺的正职,就根本没法与政务系统的进行比较了。虽然同为正职,但是重要性不同,自然品阶不同了。
重要性不同,品阶不同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翻译,也就是岗位重要性不同,因此职级不一样。这样一来,就让人感到可怕了。正如前文如说,按岗位价值评估进行职 级序列设置似乎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事情,但好象不是那么回事,早在古代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。这还了得。最近几年为国企做咨询时,常常遇到要进行岗位价值 评估。评估完之后,一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副总闲职级别低于一些价值大的部门经理时,部分人会闹。一些只管一二两个的部门价值评的低于管几十个人的部门时,也 会闹。但是这一切在唐朝却似乎被接受了。
当然也有问题需要继续研究,唐朝的岗位分成了几个序列,工资体系又是怎么构成的。也就是研究一下,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,薪酬管理制度,再可以研究一下他们的官员绩效管理制度。想想,这一切也是非常有意思的。
当然,唐朝的岗位评估应该不会有现在那些标榜的评价模型科学了,但谁知道呢?还需研究。这些可能是那些历史博硕士们研究的内容,或者是必备的知识。这里评古论今,不去伪不存真,野史杂说,权当一乐。
标签: | | 类别: